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。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的“協同推進降碳、減污、擴綠、增長,推進生態優先、節約集約、綠色低碳發展”相關要求,需要加快建立碳中和與穩增長協同推進機制。
深化“雙碳”承諾與“雙循環”格局協同。一是要將經濟復蘇、穩增長和“雙循環”格局有機地結合起來,把涉及“雙碳”的產業作為優先扶持、優先投資的領域,優先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體系,將綠色基礎設施建設作為重點投資的新領域,加大對綠色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,探索節能減排服務新模式。二是將能源結構調整作為推動“雙碳”目標的關鍵環節,通過推進碳減排技術進步,使“雙碳”經濟成為助推和引領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。三是以促進“雙循環”為契機,提高綠色產品、綠色產業在國內與國際市場的占有率,在未來綠色低碳為主導的市場環境中搶占先機。
深化“雙碳”目標實現與居民生活質量協同。一是要在策略層面兌現“雙碳”承諾,堅持規劃引領,有序推進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,實現各行業、各領域發展與“雙碳”協調同步。充分利用消費補貼等工具,刺激綠色節能型產品生產消費,對家庭用能采用階梯式價格政策,引導家庭逐步淘汰高耗能產品;加大綠道、雨水花園、植被、風能和光能等綠色設施建設,形成綠色空間網絡;加快資源稅等綠色稅制改革和綠色資產證券化等綠色金融創新,形成綠色制度支撐,推動“雙碳”目標實現與居民生活質量的協同。二是在微觀層面兌現“雙碳”承諾,宣傳普及節能減排理念,樹立節能減排的意識,從日常生活中的穿著、飲食、居住、交通入手,從意識、行動、監督行為出發,體現言行統一,行為規范,完成節能減排;加強垃圾分類推廣,關注垃圾“后半段”,確??茖W合理處置;搭建低碳公益、低碳出行、低碳教育等應用場景示范,通過媒體進行推介,提高關注度點擊率,獲得更多理財收益,提升居民生活質量。三是在技術層面兌現“雙碳”承諾,推動電能技術革新,提高設備能效比,應用5G和人工智能等技術,完善供應鏈體系、電商平臺、數字化智能化工具等新公共基礎設施,推動形成綠色用能、綠色消費等新的“消費生態”,提升居民生活品質。
深化“雙碳”供給側與需求側協同。從供給側看,首先,低碳轉型為企業提供新投資機會,創造大量新增就業,提高勞動者的收入水平,從而擴大消費需求;其次,能源結構調整與生產結構日趨多元化,推動能源的清潔利用與能源消費結構低碳化,催生新的低碳綠色環保需求;最后,“雙碳”承諾需要增加碳減排的資本開支,添置或重置新的資本設備,從投資支出的角度拉動總需求。從需求側看,居民對高品質生活的追求為企業高質量供給創造承載的空間。企業根據消費者低碳需求偏好的轉移及時調整企業清潔生產方向、思路和方法,不斷開發出受用戶歡迎的低碳產品,形成一個相互依存、互相促進的供求良性循環體系。要將“雙碳”目標納入企業長期發展戰略,加快實現零碳轉型,在技術、工藝、原料、供應鏈、運營、營銷等各環節推行產品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,在產品上下游各環節有針對性開展節能減排改造。在管理上積極融入綠色供應鏈,嚴格控制相關能耗、環境和質量指標,降低溫室氣體排放。同時,要通過“碳積分”與綠色產品認證,提高需求側對低碳綠色產品的認可度,推動需求側主動將綠色低碳納入自身需求范疇,倒逼供給側為開拓市場做好節能減排。
深化“雙碳”企業擴容與節能減排協同。一是對現有生產線和技術裝備持續深入進行節能化改造,促進企業生產方式轉向綠色化、智能化和生態化,實現新型能源建設體系化、能源供給低碳化、能源消費電氣化、新型能源技術產業化、低碳發展機制化。二是開發應用具有節能減排效果的生產新工藝、新技術,將企業發展與節能減排有機統一,做數字轉型的先行者。三是算清“綠色賬”,深入理解碳匯、碳排放權交易市場、綠色金融體系等對企業中長期發展的影響,充分發揮綠色金融工具對企業發展的積極作用,用好用活各類產業綠色發展政策,實現企業發展和綠色低碳相得益彰。